3月29日,涉外民商事争议解决与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研讨会在我校召开。15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莲城,聚焦涉外民商事争议解决和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等问题,启迪新思想、碰撞新观点,共同为推进新时代涉外法治建设及法治人才培养新生态“出谋划策”。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会长景汉朝,湖南省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胡长春,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郭正怀,校长廖永安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来自中央政法委、最高人民法院、教育部、司法部、中国法学会、中国贸促会等中央有关单位的负责同志,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仲裁司法学会、北京仲裁委员会等15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研讨。

廖永安表示,我校历来高度重视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并将其作为法学教育的重要方向和战略任务。1978年,学校成立了非洲研究室,随后招收全国第一批非洲法硕士、博士研究生和非洲法国际学生。近年来,学校成功获批教育部、中央依法治国办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开设了涉外法治学位点,在本科层面开设了涉外法治方向班;打造了“中国-非洲法律培训基地”“中非法学院院长论坛”“非洲法律查明中心”3大国家级涉非法治人才培养和法律服务平台。期待大家畅所欲言,共同为推进新时代涉外法治建设和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贡献真知灼见。

郭正怀表示,涉外法治建设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重要抓手。针对涉外民商事争议解决难题,须注重将中国司法经验转化为国际规则话语权,进一步完善涉外法治规则体系,让人才培养紧跟涉外法治需求,多方协同培养通晓国际规则和涉外法律的应用型复合型涉外法治人才。

“涉外民商事争议的有效解决,是维护国家利益、保障企业和公民合法权益的关键环节。”胡长春表示,法院、仲裁机构和调解组织在处理涉外案件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大家要进一步完善涉外民商事争议解决机制,创新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涉外裁判的国际认可度和执行力。

景汉朝指出,加强涉外法治建设、打造具有中国特色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新生态,要创新时代思维,建立“法律+科技+国际治理”三维认知框架,培养高素质涉外法治人才队伍;要创新研究思路,构建科技融合、学科融合、实践融合、文化融合“四维融合”体系问题研究;要创新工作机制,构建“制度设计—资源整合—协同联动”三位一体的长效机制;要创新培养模式,以“学科交叉、技术赋能、场景锤炼、生态共建”四维路径推动培养模式创新;要以数字技术重构培养生态,以全球视野培育战略人才。
在主旨演讲和平行论坛环节,专家学者围绕“数字化时代涉外民事诉讼程序的实践与完善”“涉外民商事争议解决机制:仲裁与调解”“涉外民商事争议解决与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中非经贸争议解决与涉非法治人才培养”等4个议题进行深入研讨。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法学会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和我校共同主办,法学学部承办。研讨会不仅为学界与实务界共商涉外法治建设与人才培养搭建了重要的交流平台,更是一次跨领域、跨部门、跨国界探讨涉外法治建设的学术盛会,为深化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体系,推动法学教育与司法实践的深度融合,加快完善涉外争议解决机制注入了新动力。